斜鳞蛇

Pseudoxenodon macrops   Blyth
   

  204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头背有一箭形斑,但其外缘无镶细白线纹;上唇鳞7-8,少数有6;背鳞起棱,19-19(17)-15行,体前段斜行排列。
描述依据标本 云南12雄25雌5幼,西藏2雄,湖南1雌,福建9雄1雌2幼,广西2雄2幼,贵州20雄21雌3幼,四川33雄16雌6幼,陕西3雄2雌,甘肃1雌。
形态描述 头长椭圆形,头颈区分明显;眼大,吻钝,一般全长500-1000mm,最大全长雄性(865+250) mm(西藏墨脱),雌性(773+191) mm(云南景东)。体背色斑变异较大,有橘黄、淡蓝、棕红、棕黑色花纹。还有相当一部分黑化个体,从头背直至尾末端深黑灰色,没有其他斑纹。体背有40-60条网纹。头背黑棕色,黑黄色或无斑,上唇鳞后缘为黑色。颈背有一黑色箭形斑(有的个体箭形斑不清),其外缘无镶细白线纹,但极个别也镶有一较粗的白线纹。
色斑变异:斜鳞蛇的体色及斑纹变异较大。
1)云南标本 头背无斑,颈背箭形斑清楚,箭形斑前有1-3个鳞片宽的三角形浅色斑。体背有椭圆形斑28-31+12-13。体腹的后部有黑色斑点。
2)贵州标本 兴义七舍标本箭形斑不甚明显,头背无斑,上唇鳞后缘黑色,体背黑褐色,并有不规则波浪状细白横纹。
兴义棒鲊标本有的体背棕黑色,体侧橘红色,其间夹有黑色斑纹,越后色越浅,颈部有一黑箭形斑,头部鳞片间有黑斑纹,腹部淡黄,越往后色泽越淡,至尾部腹面为浅灰色;有的个体全身为橘黄色,杂有黑斑纹,形成网状。也有些个体为棕黑色或黑褐色而杂有淡黄色斑纹。在该地区所得的9号标本中就有4号为黑化个体。黑化个体比例之大,色斑变异之多是国内其他地区少见的。1977年6-9月采自贵州威宁的68号标本,其色斑情况与兴义棒鲜的类似,其中有5号标本体背为鲜艳的红棕色。
3)西藏标本 黑化个体,头背,体背黑色无斑,腹部蓝色向后逐渐变化为蓝灰色,体前1/3处腹鳞出现零散棕色斑。
4)福建标本 头背有黑斑,颈前箭形明显,其前缘有较粗的浅白线纹(图版8)。
颊鳞1,云南贡山一号标本左侧2,贵州江口一号标本颊鳞与眶前鳞合为一片;眶前鳞1,福建标本两侧均为2,或仅一侧为2,眶后鳞3,个别标本2或4;颞鳞2(1)+2(1-4);上唇鳞8, 3-2-3式,或7, 2-2-3式,但有少数标本两侧或一侧为6, 2-2-2式;下唇鳞9(8-11),前4(5)枚与前额片相切;体前段明显斜列。背鳞起棱, 中央鳞行棱强,19(17,21)-19 (17,18)15;腹鳞雄性135-172,雌性141-168;肛鳞二分;尾下鳞雄性45-78,雌性51-72对。
上颔齿19-22枚,最后两枚特别大。云南12号标本为25-29枚。


大小

一般全长500-1000mm,最大全长雄性(865+250) mm(西藏墨脱),雌性(773+191) mm(云南景东)。

生物学

生活于高原山区,山溪边、路边、菜园地、石堆上。受惊时体前段昂起,呼呼出声,有时常在小石块上盘曲不动。蛇身有奇臭。常白天活动。主要吃蛙。卵生。
剖检1976年及1978年采自贵州威宁的9号标本,其食物种类及数量如表89所示。
剖检5月中旬采自云南景东的2号标本,其全长分别为(773+191) mm, (760+195) mm,怀卵各11枚。8月中旬采自福建邵武的标本,全长(422+106) mm,右侧卵巢有卵9枚,其中最大的4枚近似绿豆,左侧8枚,其中大的2枚近似绿豆。1978年6月采自贵州威宁的两条雌蛇,一条全长(583+120) mm,体重43 g,怀卵17枚,左侧卵巢6枚,右侧11枚,最大卵为4mm×2mm,最小卵1.0 mm×0.5 mm。另一雌蛇全长(970+185) mm,体重190g,怀卵23枚,左侧卵巢9枚,右侧14枚,最大卵5.0 mm×3.5 mm,最小卵1.0 mm ×0.5 mm(表90)。

1977年6月从贵州兴义棒鲜采回的标本笼饲中发现一条蜕皮,从头部裂开至尾尖脱出,全过程费时38分钟。
垂直分布:海拔700(贵州江口)—2700 m(西藏墨脱)。

生境信息

生活于高原山区,山溪边、路边、菜园地、石堆上。受惊时体前段昂起,呼呼出声,有时常在小石块上盘曲不动。蛇身有奇臭。常白天活动。主要吃蛙。卵生。
剖检1976年及1978年采自贵州威宁的9号标本,其食物种类及数量如表89所示。
剖检5月中旬采自云南景东的2号标本,其全长分别为(773+191) mm, (760+195) mm,怀卵各11枚。8月中旬采自福建邵武的标本,全长(422+106) mm,右侧卵巢有卵9枚,其中最大的4枚近似绿豆,左侧8枚,其中大的2枚近似绿豆。1978年6月采自贵州威宁的两条雌蛇,一条全长(583+120) mm,体重43 g,怀卵17枚,左侧卵巢6枚,右侧11枚,最大卵为4mm×2mm,最小卵1.0 mm×0.5 mm。另一雌蛇全长(970+185) mm,体重190g,怀卵23枚,左侧卵巢9枚,右侧14枚,最大卵5.0 mm×3.5 mm,最小卵1.0 mm ×0.5 mm(表90)。

1977年6月从贵州兴义棒鲜采回的标本笼饲中发现一条蜕皮,从头部裂开至尾尖脱出,全过程费时38分钟。

海拔范围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
福建(德化、邵武、崇安、建阳)、台湾、河南、湖北(利川)、湖南(长沙岳麓山)、广西(龙胜)、四川(甘洛、天全、盐源、乡城、峨山、昭觉、南江光雾山、会理、西昌、越西、稻城、康定)、贵州(印江、雷山、贵定、江口、兴义、安龙、龙里、赤水、威宁、清镇)、云南(景东、贡山、陇川、西双版纳、大理、腾冲、丽江、邓川、昆明)、西藏(墨脱)、陕西(周至)、甘肃(文县)

分类讨论

Smith, Pope, Maki把斜鳞蛇分为1-3个亚种(包括我国台湾省)。国内有些学者也同意分为3个亚种,其检索如下:

IA 上唇鳞8枚、第4, 5两枚入眶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2
1B 上唇鳞7枚,第3, 4枚入眶,分布于横断山脉及云贵高原,北达秦岭山区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斜鳞蛇中华亚种P. m. sinensis
2A 腹鳞158-173,头背无斑,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区及横断山脉中段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斜鳞蛇指名亚种P. m. macrops
2B 腹鳞135-152,头背有黑斑,分布于华南及华中山区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斜鳞蛇福建亚种P. m. fukienensis

根据以上区分亚种的标准,对贵州的122条斜鳞蛇进行分析,符合指名亚种的只有一条(威宁县黑石头,ZMC781266),上唇鳞为8, 3-2-3,腹鳞162,占总数0.8%,符合于福建亚种的有7条,即江口县一雌上唇鳞8,3-2-3,135;印江一雄8, 3-2-3,135;雷山一雌一幼,8,3-2-3,145,8,3-2-3,140;绥阳一雄8,3-2-3,150;兴义一雄8, 3-2-3, 152;赤水一雌8,3-2-3, 154,占总数的5.70%。符合于中华亚种的114条,占总数的93.4%。这种分法有几个问题难以解决:
1)有一部分标本上唇鳞为8, 3-2-3,但腹鳞数(兴义154, 157,贵定153)在152-158之间的无法区分。
2)有12号标本,约占总数的10%,上唇鳞一侧为8,另一侧为7。无法确定归入那个亚种。
3)贵州已经采到的指名亚种标本只有一条,在威宁黑石头,分布地点距离喜马拉雅山区及横断山脉中段甚远。
4)斜鳞蛇色斑变异复杂,有的全身黑褐色,无斑纹,以头背斑纹的有无作为亚种区分的一个特征,亦难以在实际中应用。
5)应用区别亚种的“75%准则”来计算,上列符合于福建亚种的7条标本,其腹鳞
平均数及标准差为144.43±7. 93,符合于中华亚种的95条的腹鳞平均数及标准差为
156. 16±5. 078,两者的差异系数为0.901,低于区别亚种1. 25的水平。
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斜鳞蛇的腹鳞数有性别差异。威宁和兴义44条雄蛇和56条雌蛇
的腹鳞数经过统计处理,雄蛇的为159. 58±3.86,t=8. 159,t0.05 =1. 986, t0.01=2.631,两者差异很显著。所以,在应用腹鳞数作为亚种的区分标准时,应考虑到这一点(表91)。

由于斜鳞蛇分布广,鳞片、色斑变异都较大,种下分类较为复杂。今后可以采集更多的标本,结合生态因素以及细胞生物化学手段,对本类群进行综合的专题研究。